哲学评鉴
Chinese Philosophical Review
最新录用
论文存档
综述与书评
投稿
编辑部
回首页
最新录用
编号:2024-008
标题:感知当下是技术性的吗?——对斯蒂格勒的“第三记忆”概念的现象学重审
作者:张昊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技术”与“时间”是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在其代表作《技术与时间》中所关注的重要主题。斯蒂格勒从对胡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中的“滞留”概念的批评入手,奠定了作为“第三记忆”的技术在哲学中的合法地位,进而他在此基础之上将其指认为构造感知当下的最终源泉,这显然已与经典现象学的基本原则相去甚远。本文就将聚焦于在对“感知当下”的分析中斯蒂格勒与胡塞尔二人的理论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尝试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资源来重审斯蒂格勒的批评并以期尝试阐明这一解读所蕴含的失实之处。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4-04-14;首次修回:2024-06-09;末次修回:2024-12-15;录用:2024-12-31
编号:2024-007
标题:辩护意向归属的解释主义——一项规范实用主义方案
作者:吴方正(浙江大学)
摘要:意向解释主义或“归属论”是一种致力于系统性地解决意向性问题的心灵理论,它主张意向、信念、愿望等心灵状态是一类为了解释的需要而设定的对象,必须通过解释者的归属而被理解。在当代讨论中,它一直面对着来自理论内部和外部的众多挑战。其中,“倒退异议”是一类特别困难的问题,它主张经典的解释主义无法说明解释者自身的意向状态是如何获得内容,进而导致无穷倒退。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改造解释主义来应对这些困难,但他们似乎向它的竞争理论做了太多让步。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方案,在保留经典解释主义洞见的同时,将解释的过程理解为规范性实践的社会过程,以此解决概念上的倒退问题及其它一般性批评。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4-02-27;首次修回:2024-09-06;末次修回:2024-09-06;录用:2024-12-03
编号:2024-006
标题:社交媒体如何使交往活动去认知化
作者:张可旺(复旦大学)
摘要: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主流形式。不过,随着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认知现象,人们发现交往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理论家们也开始对其展开批判性的反思。一个批评认为社交媒体实际上将交往活动进行了游戏化处理,即用追求流量的目标取代了其追求真理、相互理解的内在目标。但有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改变不应归因于社交媒体的设计,而应归因于用户的主观倾向。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的真正问题在于它通过大数据技术捕捉、分割了用户的注意力,使其始终停留在社交媒体中,但这些注意力很难长时间聚焦于某一主题上,从而对交往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不过,我认为上述两种批评都只凸显了社交媒体的一个侧面,实际上社交媒体将交往活动进行了市场化处理,它通过对用户生产者-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创设使得位于其上的交往活动的目标不再是追求真理与相互理解,而是追求流量以及其背后的利益,这导致交往活动去认知化并丧失了其批判维度与内在价值。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3-11-17;首次修回:2024-04-19;末次修回:2024-09-04;录用:2024-10-02
编号:2024-005
标题:“情之所欲”的自然向善性
作者:曹嘉芮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当今学界有很多学者认为,荀子之“欲”不能成为道德动机,而只有“心”才可能产生道德动机。对于该问题的讨论应当基于荀子的“欲”概念本身,在“性-情-欲”一体的理论基础之上,证明荀子的“情之所欲”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向善可能性的自然情感,且在圣凡平等的意义上,具有普遍性。正是这种普遍存在于所有行动者身上且不依靠“心”认知能力的性质,使得“情之所欲”不仅能通过推动“心”产生按规范行动的意向,为外在于人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于人的心理约束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促成道德行为;还能使“化性起伪”这种通过“心”对“礼”的认知来规范“性”以使天下“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的实践成为了可能。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4-01-05;首次修回:2024-03-25;录用:2024-06-15
编号:2024-004
标题:以衡量术探究《普罗泰戈拉》中勇敢与智慧的统一性
作者:谢楠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摘要:在《普罗泰戈拉》中,苏格拉底试图证明智慧与勇敢的统一性。有解读者认为,为了论证这一点,苏格拉底在“351b-358c”接受了快乐主义,并立足于此证明智慧和勇敢乃至全部德性等同于以快乐和痛苦为计算标的的衡量术。我支持反快乐主义而不赞同快乐主义的解读,并以衡量术说明智慧与勇敢的统一性,补充了反快乐主义的解读。我将阐明,苏格拉底借助而非接受快乐主义以便捷地论证出衡量术是勇敢的充分必要条件,或说智慧与勇敢的统一性。结合文本,将衡量术处理成勇敢的充要条件并不需要预设快乐主义,还能增强反快乐主义解读的解释力。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4-01-18;首次修回:2024-04-13;录用:2024-04-25
编号:2024-003
标题:认知现象性的重组问题与色彩理解
作者:安秀媛 (复旦大学)
摘要:思想的认知经验观点认为,思想是一种经验,具有有别于其他感官感觉的现象性,并且认知现象性决定了心理表征的内容。认知现象性就是在此语境下用来描述主体产生的与认知行为相关的感受,它通常包括思考和理解句子的行为等。然而,如果拥有一个思想意味着实例化一个认知现象特性,那么这就允许了相同的认知现象特性与不同的感觉现象特性和功能特性相混合并重新匹配——称之为混合匹配事例——的形而上学可能。这个论证被称作重组论证。亚当·波茨声称混合匹配事例是不可设想的,所以承诺认知现象性的认知经验观点也不成立。本文将聚焦于波茨(2013)对认知经验观点的反驳(即,重组论证),并对波茨的批评理由进行回应。本文首先指出,认知经验的混合匹配是可能的,认知现象性可以重组。其次,聚焦于对颜色经验的特殊情况,对认知现象性的模态独立性做进一步辩护。本文希望说明,混合匹配事例对任何一种接受理性限制的心理内容理论都提出了质疑。最后说明,有关颜色的认知经验揭示出心理表征可以混合匹配以应对环境所需的更多考验,心灵思考的能力并非合理化一种。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3-08-25;首次修回:2023-11-21;末次修回:2023-11-21录用:2024-04-17
编号:2024-002
标题:图像、情感与轮廓:洛佩斯的图像表现理论
作者:王开 (悉尼大学)
摘要:在当代分析美学研究中,情感表现理论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音乐领域,关于图像的情感表现研究相对薄弱。为弥补不足,多米尼克·麦克弗·洛佩斯以相似性表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于图像情感表现的极简轮廓理论,同理查德·沃尔海姆的图像表现理论一道,该理论成为当代西方图像表现理论的典范。目前国内学界尚未有关于该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弥补国内美学界在该领域的学术空白。本文围绕“模仿难题”与“无人问题”,阐述、重构洛佩斯的图像表现理论,归纳、梳理其遭到的批评。针对这些批评,笔者尝试为极简轮廓理论提供辩护,并提出了对于该理论适用范围的质疑。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4-01-10;首次修回:2024-03-12;录用:2024-03-26
编号:2024-001
标题:基因编辑与潜在的人的非同一性问题
作者:詹心怡 (北京大学)
摘要:关于基因编辑的伦理讨论一般会预设“无论是否对某个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此胚胎都将发育成为同一个人”。然而,这一预设并不成立。由于进行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时间早于相应的人类个体开始存在的时间,基因编辑所涉及的人类个体是潜在的。我们对于同一性的判断总是要从某个参照物出发,而无法谈论性质未定的虚空之物的同一性。对于潜在的人而言,同一性判断的参照物就是其开始存在的那一刻的性质和状态。因此任何影响潜在的人开始存在的那一刻的性质和状态的事件,包括基因编辑,都会导致不同的人的产生。基于此,关于基因编辑的经典伦理主张对于被编辑者的福祉关怀是失效的。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3-05-04;首次修回:2023-11-12;末次修回:2023-11-12;录用:2024-01-19
编号:2023-007
标题:命题与命题态度 ——对杰弗里·金谓词策略的反驳
作者:杨博文 (武汉大学)
摘要:命题态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主体与命题之间的二元关系。但替换失败论证对此提出了质疑:如果上述理论为真,那么两个指称同一命题的表达式在外延语境下随意替换不改变整个语句的真值;但一些反例表明替换并不保真。为避免上述困境,命题实在论者杰弗里·金将替换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谓词部分。但金的策略存在诸多不足。它难与命题实在论者的部分共识相容,且蕴含错误的结论;不仅如此,它还预设了错误的前提,并伴有乞题之嫌。即便金提供了独立证据,但其证据也并非决定性的。此外,进一步的考察似乎还表明,替换失败现象的根源不在谓词部分,而在态度动词之后。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3-06-15;首次修回:2023-09-10;末次修回:2023-09-10;录用:2023-10-23
编号:2023-006
标题:论康德空间观念性论题中的几何学要素
作者:孟德忠 (清华大学)
摘要: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基于欧氏几何学做出的先验阐明,被一些学者视为推导空间先验观念性的核心论据。在这种解读思路下,康德对欧氏几何真理性地位的预设随着非欧几何的诞生而遭到质疑,甚至使空间的观念性论证也陷入困境。本文试图澄清以欧氏几何为前提的先验阐明作为分析性方法论证了空间的先天直观性,但空间的先验观念性可以由形而上学阐明推论独立得到,因而并不依赖于先验阐明及其中的几何学要素。此外,学者盖耶尔强调了欧氏几何作为先天知识用以排除了客观时空的可能性,而本文认为这项工作可以独立于空间的先验阐明而基于对先天知识的要求得到完成,因此欧氏几何学在空间的观念性论题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2-10-20;首次修回:2023-6-7;末次修回:2023-9-4;录用:2023-9-18
编号:2023-005
标题:不可知觉的倾向
作者:尹健朗 (复旦大学)
摘要:哪些属性可以被知觉,这是知觉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麦金提出,倾向属性是模态属性,涉及可能事态,所以无法被知觉。作为回应,南奈认为,要讨论属性是否可以被知觉,我们无需关心属性与感觉器官的联系。一方面,南奈的回应只是拖延了对问题的回答,而没有真正消解问题,但另一方面,麦金的论证只能攻击功能主义理解下的倾向,而无法攻击能力式的倾向。本文将论证,如果我们采取英格哈德提出的对倾向的新理解,将倾向与倾向的显现之间的关系理解为部分同一,那么即使面对能力式的倾向,依然可以得出倾向不可知觉的结论。此外,对倾向的新解既保证未显现的倾向不可知觉,同时又允许颜色等特殊的倾向被知觉。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3-7-01;首次修回:2023-8-20;末次修回:2023-8-20;录用:2023-9-16
编号:2023-004
标题:Authorship, Coherence, and Contextualization: Methodology for Interpreting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s
作者:Ting-mien Lee 李庭绵 (澳门大学)
摘要:In the field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ians and researchers with strong sinological (e.g., linguistic and philological) backgrounds find the methodology used by Chinese philosophy scholars problematic. The latter often aim to provide rational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ancient Chinese texts. For historians and sinologists, such reconstructions depend on the attribution of coherent content to a text; however, from historical and philological perspectives, this kind of attribution does not consider the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of ancient texts and their complex editorial and transmission histories. This article hopes to resolve this tension by foregrounding the consensus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camps.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particularly the analytic tradition, I argue that both sides agree that any text must be understood in context. The main disagreement is about which context an interpreter should prioritize: historians place a stronger emphasi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while schol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tend to focus on the internal textual context.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ntertextual and intratextual contexts, I claim that these different emphases are complementary in nature. The emphasis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 and philological details is as methodologically sound as the philosophers’ emphasi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tratextual consistency—both are necessary steps in contextualizing a text.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1-04-22;首次修回:2023-07-22;录用:2023-08-28
编号:2023-003
标题:儒家如何回应操控问题论证?——以孟子意志自由观为中心
作者:余杭洁(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相容论认为人的行动都是完全被外物所决定的,但同时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其最大挑战是操控问题。相容论者需说明满足所有相容论自由条件的被操控者在道德上与决定论下的普通行动者有什么区别,否则相容论是错的。本文意图采取相容论的立场构建孟子的自由观,为操控难题提供一种儒学式的答案。本文将说明:(1)自由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心(heart-mind)的反思力,自由行动是基于四端之心的道德判断的行动。(2)先验(a priori)的道德情感提供了自由行动的规范性基础,为行动者提供了应当做某事的理由。操控问题论证破坏了自由的充分必要条件,被操控的主体是不自由的,不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基于此,被操控的主体与决定论下的普通行动者存在道德上的差别,操控问题论证不成立。
合作期刊:待定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2-09-18;首次修回:2023-06-12;录用:2023-07-12
编号:2023-002
标题:智慧与认识论求真主义
作者:何纪澎(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高师)
摘要:当代智慧理论在是否要求信念为真的问题上陷入争论。然而,根据认识论的求真主义传统,真是根本性认知善,智慧作为最高或最宝贵的认知善,理应始终得到真所提供的认知价值支撑。因此,争议的出现意味着求真主义直觉产生了动摇,一种可能的挑战是以智慧取代真的认识论根本地位。本文考察了三种为此辩护的论证策略,分别基于(i)形成智慧是求真后的最终探究步骤(ii)智慧理论无需设置“真”条件,以及(iii)智慧的核心是超越于一般真的特殊真;其中,(iii)可行。选择(iii)意味着对求真主义作出修改,将根本性认知善由所有真进一步限定至由智慧所要求的特殊真。在兼顾真与智慧两种探究目标之余,这能够解释为何对智慧之人的信念要求会出现异议。
合作期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3-01-04;首次修回:2023-04-15;二次修回:2023-05-26;录用:2023-06-06
编号:2023-001
标题:“有无相生”,还是“有生于无”?:老子道论考辩
作者:马俊(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有”“无”问题构成了老子道论的重要诠释方面,由于郭店本与王弼本四十章处 在文本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产生了“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两种诠释方式。老子哲学 在经验层面和本根论层面中,“有”“无”均处于一种同等地位的范畴,只有在政治哲学 层面,老子由于“无为”对于“有为”等概念具有等优先性而潜在具有了“有生于无”的思 想指向。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被黄老学强化成为王弼本产生的思想背景,而“有”“无”关 系在王弼那里转化为“本”“末”关系,他仍在本根论的意义上讨论,属于宇宙论,而非 本体论。但其思维模式已向抽象的形式逻辑的本体论转变。
合作期刊:无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2-09-28;首次修回:2022-10-25;二次修回:2022-12-13;录用:2023-02-17
编号:2022-006
标题:边缘案例论证可以成功驳倒康德的间接义务论吗?
作者:张会永; 李治言(厦门大学哲学系)
摘要:在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上,康德持一种间接义务论的立场。该立场遭到现代动物伦理学家的广泛批评。一些康德主义者(如雷根和伍德)都采用边缘案例论证来批评康德的立场,并试图以此为基础建立人对非人动物的直接义务论。另外一些康德主义者(如科斯佳)针对边缘案例论证的前提进行了细致的批评,但较少关注这一论证本身的结构和逻辑。一种新的批评方式是把边缘案例论证区分积极使用与消极使用两种方式,进而分析它们各自在论证上的缺陷,最终指出以伍德为代表的对边缘案例论证的积极运用是自我挫败的,而以雷根为代表的消极运用虽然在批判康德时是成功的,但是它会因为产生新的“边缘案例”而瓦解雷根对动物权利的正面论证。
合作期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链接: 全 文(加密)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2-03-31;首次修回:2022-08-19;二次修回:2022-12-04;录用:2022-12-08
编号:2022-005
标题:跨世界可知性与琐碎性问题
作者:苏庆辉; 张方策(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费奇悖论为可知性原则提出了挑战。一些哲学家试图通过重新刻画可知性原则来避免费奇悖论的产生。以爱丁顿(Dorothy Edgington)为代表的哲学家用跨世界可知性概念来重新定义可知性,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刻画可知性原则。这一原则能够避免费奇悖论的产生,但却受到来自威廉森(Timothy Williamson)的琐碎性论证的反驳。爱丁顿接受了这一反驳并且放弃了之前对可知性原则的刻画。为了避免琐碎性问题,施罗德(J. J. Schlöder)提出了跨世界可知性原则ART。但我们看到ART也未能逃脱威廉森意义上的琐碎性指控。最后,我们将论证威廉森的琐碎性论证其实并非是成立的,因而跨世界可知性原则并不具有威廉森意义上的琐碎性问题。
合作期刊:无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1-08-22;首次修回:2021-09-22;二次修回:2022-10-09;录用:2022-10-14
编号:2022-004
标题:戴维森反对动物信念
作者:李易知(波恩大学哲学系)
摘要:唐纳德·戴维森在其论文《理性动物》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论题:(非人)动物不能拥有信念。本文将重构戴维森为这一论题提供的各种论证,并将他的观点与相关的当代动物元认知研究结合,以详细考察动物不能拥有信念论题的可靠性。本文的结论是,在默认动物没有语言的前提下,戴维森的论证经过补充后可以支持他的论题。
合作期刊:无
链接: 全 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0-9-29;首次修回:2020-12-8;二次修回:2021-12-19;录用:2022-1-23
编号:CPR-REVIEW-2022-001
标题:评(德)爱德华·策勒著,聂敏里等译《古希腊哲学史》
作者:刘玮(中国人民大学)
全文:PDF下载
编号:2022-003
标题:反对动机外在主义
作者:王中天(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动机外在主义者通常认为,规范性判断并不必然伴随着动机,这是因为做出规范性判断的人处于信念状态而非欲望状态,只有欲望才能保证动机的出现,并且欲望是偶然的。但动机外在主义者所主张的这一保证动机的欲望究竟是怎样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重构和维护一个反对动机外在主义的论证,并且利用道德证言的例子对于这一论证提供新的支持。
合作期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链接: 全文(待出)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xxxxx;首次修回:xxxxx;末次修回:xxxxx;录用:2022-4-2
编号:2022-002
标题:客观主义与视角主义之争——对洛德的反驳
作者:赖国伟(浙江大学)
摘要:客观主义者认为主体应该做什么由所有的理由决定(无论理由是否位于主体的视角内)。而视角主义者认为主体应该做什么仅由主体视角内的理由决定。近些年来,洛德给出了一种通过“值得称赞”概念的支持视角主义的论证。这个论证遭到了维和怀廷的反驳。作为对此的回应,洛德又引入了“值得部分称赞”的概念。我将论证洛德通过“值得部分称赞”概念的论证也是不成功的。因为要么洛德的论证是循环论证,要么其(可能的)论证存在前提错误。
合作期刊:《外国哲学》
链接: 全文(需要密码)可email作者索要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待出) 审稿人推荐理由(待出)
收稿:2021-10-20;首次修回:2021-12-31;末次修回:2022-2-19;录用:2022-3-7
编号:2022-001
标题:解释的证据契合度
作者:周从嘉(复旦大学)
摘要:作为理解科学推理的竞争模型,最佳解释推理在受到欢迎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描述和辩护的挑战。范·弗拉森提出的劣中选优问题(the bad lot objection)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问题指出,最佳解释推理很可能只是在劣中选优,因而,最佳解释推理是不可靠的;相信最佳解释最有可能导向真理,这一点也得不到辩护。通过分析辅助定理在产生和筛选假设中的作用,论文尝试发展一种衡量证据契合度的标准;我们将论证,这一标准可以为最佳解释推理提供有力辩护,特别是可以回应劣中选优问题。
链接: 全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审稿人推荐理由
收稿:2021-06-15;首次修回:2021-10-21;末次修回:2021-10-21;录用:2022-01-06
编号:2021-006
标题:感觉的必然维度
作者:晓非(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没有视觉器官的人能否有视觉经验?《楞严经》记载的一段关于视觉的对话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对话中,如来将盲人的感觉经验与身处暗室中的视力正常者的视觉经验做比较,认为两者没有区别,从而肯定盲人也有相同的经验。本文从概念和经验两个层面考虑了对“盲人类比”论证的挑战。在对这个论证的核心论点做出澄清后,本文指出虽然“盲人类比”能回应概念层面的质疑,它依然面临来自经验层面的有力挑战。本文随后提出了一个更易被辩护的论证——“聋人类比”,并依据这个新的类比得出一条推论:任何主观经验都必然包含所有感觉维度的相应形态的经验。最后,本文从相关佛教理论出发,对这条看似荒谬的推论做出辩护。
合作期刊:无
链接: 全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审稿人推荐理由
收稿:2021-08-03;首次修回:2021-10-06;末次修回:2021-11-01;录用:2021-12-29
编号:2021-005
标题:反驳“错误理由”怀疑论
作者:周宇(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错误理由”问题是困扰价值转移说明的主要问题之一。但“错误理由”的怀疑论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被轻松化解,因为从根本上说,“错误理由”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关于对象态度的高阶理由。不过,他们的主要论证要么由于乞题会导致循环论证的错误,要么由于不够全面留下了诸多反例,要么由于概念的混淆使得论证不够有力,因此是不成功的。此外,这种怀疑论思路本身也不具备难以割舍的理论吸引力。因此,直面价值领域中的“错误理由”问题是更好的选择。
合作期刊:无
链接: 可联系作者索要全文手稿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审稿人推荐理由
收稿:2021-04-04;首次修回:2021-10-11;录用:2021-11-16
编号:2021-004
标题:康德的“幸福悖论”
作者:张菲亚(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康德认为幸福是人的目的,但这一表述中存在两种看似相互矛盾的说法,一方面他认为所有的目的都是行动者自由选择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幸福的目的是我们必然拥有的。幸福同时是自由的与必然的,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化解这一“幸福悖论”。本文认为,作为有限的感性存在者,我们必然拥有幸福的目的;但从“自由的任意”的角度理解,幸福是任意给自身制定的准则而被我们自由地意愿。在这个意义上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能够被化解。
合作期刊:《外国哲学》同时录用,全文在《外国哲学》刊载之后上线
链接: 可联系作者索要全文手稿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审稿人推荐理由
收稿:2020-07-19;首次返修:2020-10-18;末次返修:2021-07-06;录用:2021-07-20
编号:2021-003
标题:韩非子视角下的人性
作者:高祎(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摘要:韩非子的人性观点并非是源自荀子的性恶观点,近年来学者也从“性”与“情”的区分、文本考证等方面拒斥了韩非子性恶论的观点,并提出了人情论、性智论等观点来解释韩非子的人性概念。经文本考证和推理可发现,韩非以欲利之性消解了对于人性善恶判断的可能性。欲利之性在不同的外在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价值倾向的行为,而不变的就是好利恶害的欲利之性,并无价值判断。但在《韩非子》文中可以发现,这种欲利之性用在臣民百姓身上更多表现为一种个人私利,而在君主身上就更多表现为一种集体大义的公利。君主的人性似乎区别于其他臣民百姓的人性。同时,韩非子在描述欲利之性时所采用的例子都是夸大过后的极端例子,是最坏的情形,并且韩非子毫不顾忌地阐述了大量不符合欲利之性的事例以此来提醒君主。本文尝试用为政治服务的视角来为以上矛盾点给出一个相对融贯的回答,试图论证韩非子并非要着力构造一种人性论,而是在着力为提高政治效率找到一种切实可依据的人性特征或者倾向,即好利恶害的欲利倾向。
链接: 全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审稿人推荐理由
投稿:2020年9月25日;首次返修:2021年1月31日;末次返修:2021年4月17日;录用:2021年4月26日
编号:2021-002
标题: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时间客观性问题
作者:郭世恒(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部)
摘要:学界一般认为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现象学旨在探讨意识的超越论建构。这个解读经常导致一种误解,即胡塞尔的现象学排除了日常意义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时间,乃至无法谈论一个不被经验的时间,比如远古时期等。这个解读导致胡塞尔现象学在法国当代哲学传统中多被垢病。本文试图证明,通过对客观时间的还原,胡塞尔的现象学并没有排除客观时间,而是企图获得时间客观性的根基。这个问题意识可以追溯至奥古斯丁的时间问题,即时间三相(过去、现在、将来)引致的悖论。在这个问题意识下,自然态度下把时间理解为一个客观的流淌过程恰好是可疑的。相反胡塞尔的现象学能给予一个可理解(comprehensible)的回应:根据胡塞尔于《贝尔瑙手稿》的研究,时间的客观性来自于不同的刚性时间形式(Zeitform)或时间秩序(Zeitordnung)。时间三相只是对象被给予的时间模态(Zeitmodalitäten)。笔者认为这个通过现象学方法获得的客观时间理论,才更符合我们真正在日常生活乃至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时间观。
合作期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同时录用
链接:全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审稿人推荐理由
投稿:2020年12月29日;首次返修:2021年3月06日;末次返修:2021年4月17日;录用:2021年4月26日
编号:2021-001
标题:实用因素可以是信念的规范理由吗?
作者:赖国伟(浙江大学哲学系)
摘要:在信念伦理领域,证据主义认为只有证据才能是信念的规范理由,而实用主义认为实用因素也可以是信念的规范理由。近几年来,证据主义者凯利与沙提出了几个反实用主义论证,而实用主义者勒娜德对此提出了她的反驳。凯利与沙的论证说实用因素之不能成为信念的规范理由是因为实用因素不能作为信念的动机理由。而勒娜德借助于反例试图表明实用因素可以作为信念的动机理由。我论证勒娜德的反驳并不成功,这是因为在信念的领域中实用因素不能满足一个因素之成为信念的动机理由的“直接性条件”,这个条件说:如果R是X做一件事的动机理由,那么在做这件事的其它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R直接地导致了X做这件事。
备注:此文的一个版本被《自然辩证法研究》录用。《哲学评鉴》充分尊重《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版权。
链接:可联系作者索要全文手稿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审稿人推荐理由
投稿:2020年9月03日;返修:2020年11月10日;录用:2021年2月4日
编号:2020-002
标题:结构性共相: 一种分层的构造
作者:李潇(清华大学哲学系)
摘要:结构性共相是这样一种共相,例示它的个体应该具有真部分,并且一些真部分应该 例示另外一些特定的共相。Lewis 认为结构性共相的概念是不自洽的,因为不同的结构性共 相拥有完全相同的真部分,这是不可接受的。为了应对以上挑战,Kalhat 主张结构性共相是 一阶共相与二阶关系所组成的分体学整体。我认为 Kalhat 的理论不足以完满地解释共相之 间的相似现象。我将提出另一种理论:结构性共相是一阶共相落在二阶关系之下所构建成的, 并且有些结构性共相具有分层的组合结构。
合作期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同时录用,在线链接
链接:全文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投稿:2020年7月3日;返修:2020年7月28日;录用:2020年9月18日
编号:2020-001
标题:促进至善是不是义务?从贝克对康德的一个批评讲起
作者:周小龙(图宾根大学哲学系)
摘要:促进至善是义务,这是康德的道德哲学迈向宗教哲学的关键步骤。刘易斯·贝克(Lewis W. Beck)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促进至善这个义务不能够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提出来的自我的完善和他人的幸福两种“同时是义务的目的”推导出来。通过梳理当代学界对贝克挑战的回应,本文指出,无论是康德拥护者还是反对者都忽略了,促进至善在康德道德哲学中是先天综合命题。本文最后指出,康德并不能很好地证明上述命题,从而给他宗教哲学的根基蒙上了阴影。
合作期刊:《外国哲学》同时录用,全文在《外国哲学》刊载之后上线
链接:全文(待刊) 对评审意见的回复
投稿:2020年6月6日;返修:2020年7月22日;录用:2020年8月26日